【2.4】疾病统计常用指标

疾病统计(morbidity statistics)是居民健康统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它 从数量方面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流行分布的特点与规律,为病因学研究、防治疾病和评价防治工作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疾病统计资料来源:

  • 疾病报告和报表资料是指国家规定的如法定传染病报告、地方病和寄生虫病报告、工矿企业职业病报告,某些部门规定的一些重要慢性病 报表;
  • 医疗卫生工作记录包括门诊医疗记录、门诊病历、住院病历、出院卡 片等各种医疗记录;
  • 疾病专题调查资料包括健康检查、疾病普查和疾病抽样调查等。

一、疾病和病因分类

疾病分类(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是在疾病命名法的基础上,考虑 到对疾病的认识及防治需要,将一些具有共同特性的疾病归纳在一起, 加以分类。

1853 国际统计学会着手编制了统一的疾病名称和死因分类。 我国卫生部于2002年发文要求在全国推广使用ICD­10。

二、疾病统计指标

疾病统计的单位可以用病人,也可以用病例。前者是指在观察期内一个人是否转变为病人,后者指一个人每发生一次疾病就算一个病例。 常用统计指标如下:

疾病统计常用指标

指标 分子 分母 基数 类型
某病发病率 时期内新发生的某病病例数 年平均人口数×1年 10万/10万 强度型(近似)
时点患病率 时点现患疾病人数 检查人口数 10万/10万 频率型
期间患病率 时期现患疾病人数 检查人口数 10万/10万 频率型
治愈率 治愈人数 接受治疗人数 100% 频率型
生存率 活满特定时期的人数 期初存活的人数 100% 频率型
残疾患病率 残疾患者人数 检查人数 100% 频率型

2.1、发病率(incidence rate)

发病率(incidence rate,IR)表示一定时期内,在可能发生某病的一定人群中新发生某病的频率。

发病率 = 一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 * K

K =100%,1000‰,。。。

  • “期间”指观察所包括的时间范围,可以年、月、旬或周为观察期间,但通常用年或月。

  • 新病例数:新发或初次诊断;一人多次发病(例如流感,应该也记录到分子中)

  • 分母中去掉不可能发病的人(例如已确定为对麻疹中有免疫的,就不应该放到麻疹的发病率的分母中)

  • 可以按不同人口学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民 族、种族、婚姻状况等)分别计算——发病专率

  • 不同人群之间的比较——标化法

应用:发病率是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反应疾病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程度。

  • 了解疾病流行特征
  • 探讨病因因素,提出病因假说
  • 评价防制措施的效果

2.2 罹患率(attack rate)

  • 局限范围、短时间 (日、周、旬、月) 内的发病率
  • 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传染病暴发及流行

罹患率 = 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 * K

K取值常为100%,1000‰

2.3、患病率(prevalence rate, PR)

又称为现患率,指某时点上受检人数 中现患某种疾病的频率,通常用于描述病程较长或发病时间不易明确的 疾病的患病情况,如慢性病在某一时间横断面的患病情况。

分为时点患病率和期间患病率

患病率与发病率、病程的关系:

发病率和患病率有密切关系,两者与病程(D)的关系是:

PR=IR×D

应用:

  • 表示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情况
  • 估计某病对居民健康危害的严重程度
  • 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医院床位周转,卫生设 施及人力的需要量,医疗质量的评估和医疗费 用的投入等提供科学依据
  • 横断面研究的常用指标

2.4 感染率(prevalence of infection)

感染率 = 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受检人数 * 100%

常用于传染病或寄生虫病

治愈率

治愈率(cure rate)表示受治病人中治愈的频率。有效率表示受治病人中治疗有效的频率。主要用于对急性病危害或防治效果的评价

但治愈和有效的标准要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只有在标准相同的情况下才可以相互比较。

生存率

生存率(survival rate):指病人能活到某一时点的概率。

常用于对慢性病如恶性肿瘤及心血管病等的治疗效果评价或预后估计。

计算方法:直接法和寿命表法

生存率 = 随访满n年尚存活的病例数/随访满n年的病例数 * 100%

  • 反映疾病对生命的危害程度
  • 常用于癌症、心血管疾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的研究
  • 用于评价某些病程较长疾病的远期疗效

残疾患病率

残疾患病率是通过询问调查或健康检查发现的残疾患者与调查(检查)人数之比,说明人群患残疾的频率。

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

三、疾病的流行强度

判断依据:

  1. 涉及地域;
  2. 发病率变化;
  3. 病例间联系程度

1. 散发(sporadic)

  • 涉及地域:在范围较大的地区
  • 发病率水平:未明显超过历年(近三年)平均水平
  • 病例间联系: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

特点:

  • 人群维持一定的免疫水平
  • 以隐性感染为主的疾病
  • 传播机制不容易实现的传染病
  • 长潜伏期传染病

2. 暴发(outbreak)

  • 涉及地域: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
  • 发病率水平: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很多相同的病人
  • 病例间联系:病例间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大

多数病人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

3. 流行(epidemic)

  • 涉及地域:某地区
  • 发病率水平: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
  • 病例间联系:各病例之间呈现明显的时间和空间联系

4. 大流行(pandemic)

  • 涉及地域:疾病迅速蔓延可跨越一省、一国或一洲
  • 发病率水平:显著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

讨论

  1. Incidence: Risk, Cumulative Incidence (Incidence Proportion), and Incidence Rate

发病(incidence)是用来统计一段时间内新发病的比例的方式。它包含两种: incidence proportion (cumulative incidence) , incidence rate。

incidence proportion

incidence proportion(发病比例,cumulative incidence)是指定一段时间内发生疾病的比例,例如 it is an estimate of risk。比如,我们说女人在60岁的时候有2%的风险死于cardiovascular。这句话其实是有歧义的,因为没有指定时间段。到底是60岁后面的12个月还是10年以后,有2%的的风险呢?因此incidence proportion必须指定好时间。例如 the incidence proportion of neonatal mortality is the number of deaths divided by the number of births over the first 30 days after birth.

风险(risk)的概念是很直接的,如果一群没有患某个病的群体被调查一段时间,我们可以在这段观察期的某个时间点内看到换这个病的比例,这样获得这个risk。但这个在实践中还是有一定的问题,因为准确的评估是需要在整个观察期内观察所有的对象的,如果这个时间轴很长,将很那操作。

  1. 首先,在观察期内,可能会有其他的竞争risks将样本提前致死,因此我们获知是否将在某个时间段出现我们预期的结果
  2. 样本有可能跟丢
  3. 记录的时间间隔,如果采样时间间隔20年,很难区分这个病是2年发的,还是在20年发的

基于上面的原因,incidence proportion一般被用于指定时间很短以及样本丢失很少的研究中。一般,流行病学家更喜欢用发病率(incidence rate)

Incidence Rate

如果我们要评估incidence(包括:incidence proportion or incidence rate),研究群体中,我们先要把已经患该病以及一定不会患该病的给去掉。 For example, if one wanted to estimate the risk of developing uterine cancer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e ideally would like to exclude women who had previously undergone hysterectomy (removal of the uterus), since they are no longer at risk of developing this particular type of cancer。

具体的例子 在小型私人医院中糖尿病

以在小型私人医院中糖尿病研究为例,如果有800个病人,通过血液检测,我们发现其中有50个人是糖尿病患者,这个地方这个时间点上,糖尿病的患病率(prevalence)为50/800 = 0.0625。标准的说法是: 62.5 per 1000 residents or 6.25 per 100 residents, or 0.0625%

如果我们要研究糖尿病在接下来12个月的发病率(incidence),我们首先需要去掉那50个已经患糖尿病的个体,那么样本就剩下750了。然后我们需要在这段观察期内,再次进行血液检测来测量多少新的病例产生。因为一些个体或者死亡或者被转移到其他的机构,理想状况下应该测量的频次高一些,但考虑到经费和可操作性,我们仅仅在一年后进行第二次测量。如果有新的25人患糖尿病了,则incidence would be 25/750 = 0.0333 or about 3.3 per hundred (3.3%) over a year。注意,这是在这个时间段内的观测结构,我们才说incidence。

While people commonly refer to this as a ‘rate,’ this is really a proportion. It is the proportion of the “at risk” group that developed disease over a stated block of time.

累计发病(Cumulative incidence)很容易测量到,并被用到很多的研究上。例如,我们想要获得Massachusetts在2004年AIDS的发病。但如果在这一年的开始或结束去获得个城市的数据并不现实。

Census data gives us a rough idea of how many people lived in Massachusetts during 2004, and AIDS is a reportable disease, so we could go to the MA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 and obtain an estimate of the number of people with AID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year, and we could subtract this number from the population size to get a denominator that represents the number of people “at risk” of developing AIDS. Then, we could go back to DPH at the end of the calendar year and ask how many new people had been reported with AIDS. This is our numerator. So, the cumulative incidence would be:

(# new AIDS cases reported during the year) / (population of MA at risk),

It is important to specify the time period when reporting cumulative incidence. In the fall semester of 2003 there were 130 students in EP713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mester, and 55 of them reported developing a cold or oth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during the semester. So, the cumulative incidence = 55/130 = 0.42307 or 42.3% over the course of the semester. The time period of observation is expressed in words (懒得翻译了。。)

Prevalence (a proportion)
    = People  # People with disease at a point in time
       Total People  # People in the study population
 
 
Cumulative Incidence (a proportion)
    =  People  # new cases in a specified period
        Total People  # People (at risk) in the study population
 
 
Incidence Rate (a rate)
     = People                # new cases of disease  
   People-Time         Total observation time in a group at risk

参考资料

中山大学课程 《医学统计学》方积乾

http://sphweb.bumc.bu.edu/otlt/mph-modules/ep/ep713_diseasefrequency/ep713_diseasefrequency4.html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吴涛老师的 《流行病学绪论》 课件

药企,独角兽,苏州。团队长期招人,感兴趣的都可以发邮件聊聊:tiehan@sina.cn
个人公众号,比较懒,很少更新,可以在上面提问题,如果回复不及时,可发邮件给我: tiehan@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