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心灵的基本问题

就自然人类而言,智能或智识只是意识的一部分,即认知的部分。在西方哲学 传统中,意识至少要由智识、情感和意欲(所谓“知、情、意”)三类意识行为组成。 在这里,智识或许是意识的最重要的部分,但不是全部。而在东方思想传统中,被视为意识最重要组成部分的甚至不是智识,而是情感和意欲。

一、人工智能与人工心灵的目的与意义

人类制作人工智能的目的基本上是明确的,即为了服务人类。计算机可以帮助 人类解决繁杂的运算问题,工业机器人可以帮助人类完成单调沉重的劳动作业,战 争机器人和救灾机器人可以帮助人避开生命危险,如此等等——而且是以更快更好 的方式。原则上可以说,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类从事单调的、机械的、繁重的、危 险的工作,归根结蒂是承担人类不愿做或不能做的事情。

捷克教育家 扬·阿姆斯·考美纽斯(John Amos Comenius,1592—1670)甚至会说:“凡是在知识 上有进展而在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那便不是进步而是退步。”而德国经济学家、社 会学家和文化理论家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在 20 世纪初 就谈到人类的跛足问题:科学的一条腿粗,道德的一条腿细,因此人类始终在跛足 前行。这个问题如今依然存在,而且愈演愈烈。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已经可造出将 人类消灭千万次的核弹,这条腿不算细;而这种被自己的产品消灭的危险始终还没 有通过我们的道德法则来排除掉,这条腿的确不算粗。

二、人工心灵的三种奠基秩序

人的意识活动在我看来始终遵从一个三重意义的法则,也可以将它称作各种意识行为之间的“奠基秩序(”所谓“心的秩 序“”心的逻辑”或“心之理”)。除了此前我已经在现象学家那里发现并作过讨论的 知情意之间的“结构奠基(”胡塞尔)和“发生奠基(”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之外, 还有一种“动态奠基”:始终只有一个意识行为处在活动中,它以不同的模式进行:感 知的模式、情感的模式、意欲的模式。当其中的一种模式起主导作用或发挥主导的功能时,这个意识行为就表现为突显这种模式的意识行为,如感知活动、情感活动、意欲活动,而它们各自所构造的对象或客体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在此意义上,不仅存 在意识活动的模式之间的“发生的奠基”与“结构的奠基”,而且还有“动态的奠基”。

三、人工心灵的基本结构

知、 情、意”仅仅表明人类意识的最基本结构,是人类意识的三根支柱。而它所包含的 形式和质料方面的要素还有很多,例如自身意识、内时间—空间意识、内道德感、 内审美感、自由意志与自主抉择能力、统现与共现的能力,如此等等。

从人工智能到人工意识的发展必定是一个质的飞跃,因而必定会有新的要素加入进来。但是在我看来,其中最重要的是将此人 工意识系统激活并使其在活的当下之中运行的那个要素。

四、人工心灵与人类历史

五、人工心灵:完善人类文明还是终结人类文明?

六、人工心灵与神经元的问题

七、人工心灵作为纯粹意识和完美心灵

人类智能所制作的后代早已在智能方面超越了自己。因此,人工智能研究的理 想——“人工智能在理论上可以模仿人类智能,然后超越之”——已然成为现实。 霍金的担心(“人工智能可能成就或者终结人类文明”)和无奈(“即使人工智能终 结人类,人类也别无选择”)原则上不是人工智能的问题,而是人工意识的问题。 如果人工智能只具有知情意中的认知能力,缺少情感和意欲,那么它不会也无法起 念去终结人类文明。唯有人工意识,理论上具有比人类意识更强的知情意,才有超 越和取代人类意识的动机,从而完成史上第二次进化——人工进化。这意味着生命 3.0 版本的到来,也意味着后生物世界的到来。我们应当如何面对这个将来?坦然 地,或是惶然地?这取决于我们对于人类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看法 与评价,取决于对自然进程中的生物进化及其结果的看法与评价。

参考资料

  • 人工心灵的基本问题与意识现象学的思考路径——人工意识论稿之二 倪梁康 (超级赞)
这里是一个广告位,,感兴趣的都可以发邮件聊聊:tiehan@sina.cn
个人公众号,比较懒,很少更新,可以在上面提问题,如果回复不及时,可发邮件给我: tiehan@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