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阶层格局

由中国的社会成员结构入手,阐明了“阶级与阶层”的概念与意义。朱光磊教授指出,在中文中“阶级”和“阶层”是两个相对界限比较清楚的概念,阶层分析需要与阶级分析结合起来,可以克服分层存在的“排队”“戴帽”等局限。阶层分析对社会阶层的研究是研究中国政治、中国社会和中国经济的基础,是我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划分阶层,除依据财产关系外,还要考察劳动方式、收入方式和收入水平等具体因素。

阶层主要指阶级内部更为细小的群体,也指几个阶级相交叉所形成的群体。朱光磊教授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阶层分化的历史前提,即单一阶级划分的社会构成。在此基础上引出了社会分化的主要动力和条件,分别是20世纪80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产业革命)、90年代经济形式多样化(市场化、民营化)和2000年后的城镇化,政治发展的初步成果使分化和重组成为现实。随后,朱光磊教授基于中国社会阶层的基本格局,提出了一个开放式的阶层分类框架,即把社会群体区分为基本阶级、新兴阶层、复新阶层、交叉与过渡阶层四大类型:

  1. 基本阶级主要包括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又可以分解为蓝领工人、专技人员、白领员工、公务员、退休职工;而农民阶级则可以分解为农业劳动者、村组干部和乡村知识分子。朱光磊教授特别指出,过去认为当今农民阶级占据中国主要劳动人口的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在1997年后工人已经超越农民成为最大阶层,2017年中国第一产业的人口大约是2亿人而工人已经在4亿左右;
  2. 新兴阶层包括外出农民工、在地农民工、企业经营者和自由职业者;
  3. 复新阶层包括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主,朱教授特别强调不能将私营企业主等同于“资本家”,因为他们是在中共和政府富民政策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且存在大量混合经济、社团经济等因素;
  4. 军人、大学生和失业者属于交叉和过渡性阶层。

随后,朱光磊教授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七个主要特征:

  • 第一,工业劳动者超过农业劳动者是主基调;
  • 第二,与非公经济相联系的阶层发展迅速;
  • 第三,“两栖人”现象“缠绵不断”;
  • 第四,阶层间合作是主流,但深层次矛盾开始暴露;
  • 第五,压力团体已经跨越了潜伏期;
  • 第六,阶层分化仍在受着“单位”体制等因素的牵制;
  • 第七,社会全面流动的态势与“阶层固化”现象并存;
  • 第八,阶层间政治差距淡化,经济差距加大。

在此基础上,朱光磊教授讨论当前阶层关系的总体特点、收入分配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及与此相关的问题,对各类群体在生产方式、劳动方式、收入方式与水平、文化结构、政治行为特点等方面的变化进行阐释,分析当前阶层关系的特点、收入分配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及与此相关的政治发展、利益集团等问题。

朱光磊教授以中国基本国情为主体提出中国阶层关系与贫富差距问题,阐述了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即由扁平的“飞碟型”转变为矮的“金字塔型”,再转变为尖锐的“金字塔型”,目前朝着“葫芦型”结构转变。朱光磊教授认为这一结构源于中国的二元经济体制和城乡差距,是自然与历史因素、制度与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朱光磊教授重点关注阶层分化的政治影响,认为阶层分化社会进步、政治发展息息相关,它推动了“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化过程,对社会构成发挥了有益的改善和调整作用,从而造就一个成长中的“民间社会”,为民主法制建设准备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同时,阶层分化也初步转变了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出现了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也推动了共同富裕,与世界性的社会分化趋势具有一致性。最后,朱光磊教授基于中国的国情与现状做出判断,认为中国的社会成员构成总体上是健康的,发展与变化总体上是积极的。对于这个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则要寄希望通过改革、发展和调整(特别是已经提速的城市化)来解决相关问题。

参考资料

这里是一个广告位,,感兴趣的都可以发邮件聊聊:tiehan@sina.cn
个人公众号,比较懒,很少更新,可以在上面提问题,如果回复不及时,可发邮件给我: tiehan@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