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2】特殊人群--老年人用药

老年人一般指 65 岁及以上者,老年人的器官功能进入衰退期,结构与功能 出现较大的改变,患病和用药机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相应较高。

一、为何要重视老年人用药

1.社会人口老年化加剧

2.老年人用药机会多

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正在进行的一项“上海市中老年人 群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上海市54%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 )患有各种慢性疾病,每个月有58%的中老年人会看病,每年有 91%的中老年人会服用药物,每个月会有78%的中老年人会服用 药物。

3.药物不良反应随年龄而增加

另据报道,在住院患者中,年龄高于80岁的老年人不良反应发生率 为25%,4l—50岁为11.8%,10—30岁仅3%。

可见 “药害” 已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生活的一大问题,重视老年 人群的安全用药是非常有必要的。

4.主观选择药物的要求高,用药依从性差

老年人药动学的临床意义

老年人器官组织结构的改变与功能的减退使药物在老年人 体内过程发生改变,进而影响药物对于老年人疾病的疗效, 稍不注意还易引起严重不良的后果。

因此,通过了解老年人药动学及其特点,针对性地制定合 理的给药方案,对于有效地提高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具有重 要意义。

二、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对药动学、药效学的影响

2.1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1.身体形态的改变

老年人因毛发髓质和角质退化可发生毛发变细及脱发, 黑色素合成障碍可出现毛发及胡须变白,皮肤弹性减退,皮下脂肪量减少,细胞 内水分减少,可导致皮肤松弛并出现皱纹,尤其是清除自由基及其过氧化物能力 明显降低,脂褐质堆积在细胞基底层细胞中,形成特异性的“老年斑”。晶状体弹 力下降,睫状肌调节能力减退,出现老花眼。机体成分中代谢不活跃的部分比重 增加,脂肪等结缔组织比例增加,组织及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数量减少,出现 肌肉、脏器萎缩等。机体代谢和解毒能力下降,免疫功能减退,易患感染性疾病。

2.消化功能的改变

老年人出现牙齿脱落或磨损,以及牙周病和口腔组织萎 缩性变化,影响咀嚼和消化功能。味觉和嗅觉降低,并出现味觉、嗅觉异常,影 响食欲;消化道黏膜萎缩,消化运动功能减退,胃排空时间延长,肠蠕动减慢等 易导致消化不良及便秘。消化腺体萎缩,消化液分泌量减少,消化酶活性降低, 消化能力下降。

  • 唾液分泌减少;胃粘膜萎缩
  • 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减少
  • 胃排空速度减慢;胃肠血流量减少
  • 胆石症增多;胆汁排出不畅

3.神经组织功能的改变

老年人神经细胞数量逐渐减少,脑重减轻,一般75 岁以上老年人的平均脑重是青年时的 60%左右。出现明显的脑血管硬化,脑血流 阻力加大,氧及营养素的利用率下降,脑功能衰退并出现某些神经系统症状,如 记忆力减退,健忘,失眠,甚至产生情绪变化及某些精神症状。

  • 脑、脊髓重量减轻
  • 脑、脊髓细胞数减少;突触数量减少
  • 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 脑血流量减少、脑能量储备降低

4.心血管功能的改变

老年人心血管功能的退化主要表现在心肌萎缩,逐渐 发生纤维样变化,泵效率下降,每分钟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管生理性硬化渐趋 明显,多伴有血管壁脂质沉积,血管对血压的调节作用下降,外周阻力增大,故 老年人血压常升高;脏器组织中毛细血管的有效数量减少及阻力增大,易发生组 织器官的供血障碍;血管脆性增加,血流速度减慢,易发生心血管意外,如脑出 血、脑血栓等。

  • 心输出量减少;心室收缩速度减慢
  • 室上性早搏增多;心脏顺应性减退
  • 血管弹性减弱;外周阻力增大
  • 血流速度减慢;脏器血流减少
  • 收缩压升高;反射性调节能力降低

5.呼吸功能的改变

老年人肺活量及肺通气量明显下降,肺泡数量减少,有 效气体交换面积减少,气体交换效率明显下降;肺泡、气管及支气管弹性下降, 易发生肺泡经常性扩大而出现肺气肿。组织血流速度减慢,细胞呼吸作用下降, 对氧的利用率下降。

  • 肺容量减少;肺血管硬化
  • 肺泡面积减少;肺血流量减少

6.其他方面的改变

老年人肾脏萎缩变小,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及 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下降,肾功能减退。膀胱逼尿肌萎缩,括约肌松弛,常有多尿、 遗尿和尿失禁等现象。老年男性前列腺多有增生性改变,可致排尿发生困难。 老年人胰岛素分泌减少,对葡萄糖的耐量减退。肝细胞数目减少、纤维组织 增多,解毒能力和合成蛋白的能力下降,血浆白蛋白减少,球蛋白相对增加,影 响血浆胶体渗透压,导致组织液的生成及回流障碍,易出现水肿。 老年人行动举止逐渐缓慢,智力迟钝,反应迟缓,适应能力较差,生活逐渐 失去自理能力,情绪和性格发生改变,甚至出现精神病样改变。

泌尿系统:

  • 肾单位减少;滤过率降低
  • 肾血流减少;排泄功能降低

内分泌系统:

  • 多种内分泌激素减少

免疫系统:

  • 细胞免疫功能降低;B细胞功能异常
  • 天然抗体减少;自身抗体增加

2.2 老年人药动学特性的改变

2.2.1 吸收

老年人对以主动转运方式吸收的药物及脂溶性维生素的 吸收均减少,主要是相关消化酶、消化液的减少或活性降低,以及具有膜转运功能 的糖蛋白含量下降所致。

(1)消化道

  1. 胃液pH 升高
  2. 胃排空、肠蠕动减弱 。 吸收速率减慢,tmax延长, Cmax减小
  3. 血流量减少
  • 吸收减少,首过效应减弱,生物利用度 改变
  • 受首过效应影响较大,且明显降低生物利用度的药物主要有硝酸甘油、利血平、心得安、利多卡因、美多心安、舒喘灵、利他灵、吗啡、度冷丁。阿司匹林、可的松及丙咪臻等。
  1. 粘膜萎缩
  • 吸收速率减小,主动吸收减少,被动吸收不变
  • 被动转运吸收药物的影响不大,对主动转运的药物如半乳糖、葡萄糖、维生素B1、B2、铁、钙等吸收量明显减少。

(2)皮肤、皮下、肌肉等

血流量减少、吸收速率减慢

2.2.2 分布

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 老年人血中结合型药物减少而游离型药物增多,药 物分布容积下降,药物的作用强度相对加强,有关药物易出现中毒现象。

(1)机体成分的改变

  1. 水分减少约15%
  2. 脂肪组织增多
  • 水溶性药物Vd减少;脂溶性药物Vd增大。
  • 如地西泮的脂溶性较氯羟西泮或奥沙西泮强;
  • 水溶性药物如乙醇、安替比林、对乙酰氨基酚、吗啡、醋丁洛尔 等的分布容积则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少。

(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变化

  • 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华法林、苯妥英钠、保泰松、水杨酸、茶碱、丙戊酸钠、甲苯磺丁脲、地西泮等。
  • 蛋白结合率升高:氯丙嗪、丙吡胺、利多卡因、普萘洛尔等。
  • 蛋白结合率无明显改变:奎尼丁、苯巴比妥、磺胺嘧啶、呋噻米、布洛 芬、奥沙西泮等。
  • 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物蛋白结合率
  • 对于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尤其如此,监测血药浓度十分重要。

2.2.3 代谢

代谢速度减慢,老年人肝药酶活性降低,生物半衰期明显延长 应减少用 量或延长服药间隔时间。

(1)肝血流量减少

肝高摄取率药清除率降低,消除减慢。

(2)第一相:氧化反应等作用减弱

  • 半衰期显著延长,血药浓度升高
  • 苯巴比妥、安替比林、对乙酰氨基酚、保泰松、吲 哚美辛、氨茶碱、 三环类抗抑郁药等。
  • 肝微粒体酶在老年人不易受药物诱导增生,
  • 长期应用上述药物较少发生耐受性。

第二相:结合反应等作用不变

  • 如异烟肼、肼屈嗪、普鲁卡因胺的乙酰化反应

老年人药物肝代谢影响因素多,如营养状况、环境因 素、病理状态、遗传因素、联合用药等,无测定肝代 谢的定量指标,这也是强调老年人用药方案必须个体 化的原因之一。

老年人药物代谢酶的特点
  1. 肝微粒体酶:不易诱导增生,故老年人对许多药物不易产生耐受性;其活性个体差异大于年龄差异。
  2. 非微粒体酶(如醇脱氢酶、乙酰化酶)活性不降 低。

2.2.4 排泄

药物排泄速率明显减慢 一般老年人的肾功能比青年人降低50%左右,对 药物的排泄明显降低,特别是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反复使用时容易蓄积中毒, 应注意减量或延长间隔时间。

(1)肾脏

血流量,肾单位数量及功能均降低

故老年人应用肾排泄药物时,必须相应减少用量或延长给药间隔。

(2)其他排泄途径

有些类药物的半衰期明显变化:抗生素类、心血管药、镇静催眠药、镇痛药等。

2.3 老年人药效学特性的改变

老年人由于组织结构和代谢功能的改变,对药物的反应性也会发生改变。一 般对药物适应力、耐受性较青年人差,而且在多药合用或给药速度较快时更加明 显。

1.神经系统的药效学特性改变

老年人普遍存在脑容积减少,甚至脑萎缩现 象,神经递质数量和功能下降,对中枢兴奋药的敏感性降低,对中枢抑制药反应 性增强,甚至更容易出现中毒反应。例如部分老年人服用巴比妥类可产生反常的 兴奋、躁狂、噩梦、失眠等症状。老年人对诱发抑郁和精神病的药物也同样比较 敏感,应加强用药指导。老年人神经调节功能相对较弱,特别是在应激反应时, 老年人的血压、心率以及肾上腺素分泌水平恢复到正常的时间要相对较长。另外, 老年人对药物的神经毒性较为敏感,例如耳毒性、神经肌肉接头阻滞等,在使用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应特别注意。

2.心血管系统的药效学特性改变

老年人由于心血管功能减退,对β受体敏 感性降低,对 α 受体敏感性升高,在使用降压药时更易导致直立性低血压,也更 容易出现血压波动,甚至导致心血管意外。由于老年人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对利 尿药和影响血容量的药物也比较敏感。多数老年人会对抗凝血药比较敏感,剂量 过大会出现明显的出血现象。

3.内分泌系统的药效学特性改变

老年人激素分泌水平和调节能力均下降, 特别是老年妇女绝经期后,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导致部分生理功能的改变,增加 了患动脉粥样硬化、骨质疏松等疾病的几率。老年人对外源性激素和激素类药物 的反应差异较大,一般对糖皮质激素反应较为迟钝,而对胰岛素和甲状腺素的反 应则较敏感,例如糖皮质激素对老年人血糖的影响比青年人弱,而对胰岛素导致 的低血糖反应要比青年人明显。

2.5 老年人对药物敏感性的改变

1.脑内胆碱受体减少,对中枢抑制药敏感

巴比妥类、抗胆碱药、利血平、氯丙嗪等易引起精神症状

2.耳蜗毛细胞数量减少,对具耳毒性的药物敏感

氨基糖苷类、呋塞米等易导致听力损害

心血管顺应性下降、β受体数量减少;对缺氧、儿茶酚胺 的刺激反应性下降

血管扩张药、抗高血压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利尿药等 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对β受体激动药和β受体阻断药的反应性均降低

其他方面:

  • 对糖皮质激素的反应性降低
  • 对葡萄糖耐量均降低
  • 大脑对低血糖的耐受性降低

三、老年人用药的基本原则

3.1 避免滥用药物

大多数老年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功能的退行性改变所致,如睡眠减少,食欲减 退等,一般无需用药治疗,可以通过生活调理和心理治疗来改善或消除病症。除 急症或器质性病变外,老年人应尽量避免滥用药物。另外,对于功效不确切的保 健性食品或营养性药品,应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选用,切忌自行使用。

(1)明确指征

严格掌握药物指征,一定要对症下药,切忌滥用药物 对一些老年慢性病患者,应尽量不用或少用药物,多用其他 疗法,如针灸、推拿、按摩、理疗及锻炼与饮食相结合等方 法。

(2)减少药物种类,恰当选择药物及剂型

必须用药时,应选择那些效高毒低、副作用小、安全性大的药物 。而且用药品种要少,非不得已尽可能避免多种药物联合应用。

使用5种以下药物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合用6~10种时发生 率为10%,11~15种时为28%,16~20种时高达54%;

3.2 给药方案应个体化,必要时应TDM

3.2.1 用药剂量个体化

老年人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明显下降,自身调节能力也下降了,给药剂量 和方法应缓和、平稳,老年人用药的常规剂量大约为成人剂量的 1/2~3/4,一般 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达到个体最适应量。对于老年性慢性疾病,在达到理想个体 化剂量后,要定期调整,尤其是出现新发疾病或配伍其他药物时,要及时调整给 药方案。

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至最佳剂量

根据我国药典规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用 药量相当于成人用药量的3/4,不可自行增加用药 剂量。80岁以上,只能给予成人量的1/2。

病例 老人慎用氨茶碱

一70岁的老人因胸闷、呼吸困难来到医院,经医生检查,诊断 为支气管哮喘。根据病情,医生给他用25%葡萄糖20毫升、氨茶 碱0.25克/2毫升缓慢静脉注射,试图止喘。可是,用药后不到2 分钟,病人即出现烦躁、呕吐、心律紊乱、血压骤降,病人当即倒 地死亡。家属认为,因静推氨茶碱不当导致心衰死亡。 静脉推注每次0.25~0.5克,用25%葡萄糖溶液20~40毫升稀 释后缓慢注射,注射时间不应少于15分钟,注射后还应注意观察 15~30分钟才能离开。

3.2.2 选择适当的剂型和给药方法

要针对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选取合适的剂型和给药方法。老年人消化道功能较差,应避免选用刺激性大的制剂,宜选用糖浆剂、缓释剂和局部润滑剂等。 选取的剂型要便于识别,易于使用,用药方法要简单易记,避免因老年人健忘、 混淆而漏服、错服药物。

3.3 注意药物配伍和相互作用

许多老年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故不可避免的出现多种药物合用现象。药物 之间的相互作用会直接影响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因此,要针对老年人个体用药 情况进行梳理,逐个分析相互作用,优化组合,尽可能地减少配伍造成的不良后 果;对出现的治疗矛盾,应以停药或换药为主。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随用药种类增加而增加

联合用药应保持警惕,在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及肝肾功 能不全时尤应注意。

3.4 疗程不宜过长,长期用药应定期随访

3.5减少和控制应用补养药

四、老年人慎用的药物

4.1 老年人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

1.直立性低血压

常见于抗高血压药、利尿药和血管扩张药,老年人血压神 经调节 机制迟钝,心血管顺应性较差,不能适应血压的剧烈变化,往往发生突然, 会造成意外伤害,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等。应用上述药物时要慎重,注意剂量、速 度和患者体位,做好用药指导和预防措施,如叮嘱患者及家属缓慢改变体位,备 有拐杖等。

2.神经和精神症状

老年人由于普遍性的脑萎缩和中枢神经功能的退变,使 用许多药物会出现更明显的神经和精神异常现象,如糖皮质激素诱发老年人精神 病作用就比较明显,许多抗高血压药和中枢抑制药则可以加重老年人的记忆减退、 认知障碍,情绪低落等症状。

3.耳毒性

大多数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老年人因内耳循环障碍更 易受药物的不良影响,产生耳鸣甚至耳聋且不易察觉,因此,在使用氨基糖苷类 抗生素等有耳毒性药物时要特别谨慎。

4.尿潴留

老年人膀胱逼尿肌松弛,若同时伴前列腺肥大或膀胱颈纤维化, 则会出现尿潴留,尤其是身体肥胖或多病体虚者更为明显。针对患有尿潴留或有 潜在尿潴留的老年人,使用呋塞米等利尿药时应注意患者会因尿量突然增多而无 法排尿,产生痛苦;选用具有平滑肌松弛作用的药物如阿托品,会导致患者无法 自行排尿。

4.2 易致老年人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

老年人用药应高度注意其不良反应,合理选用药物,一般有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都应该慎用,表 9-3 是其中的部分药物。

老年人慎用药:

(1)抗生素

  • 链霉素、士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等 ,对肾功能有轻度损害。
  • 磺胺类药物、氯霉素、利福平、洁霉素、氯洁霉素、两性霉素B 、抗肿瘤抗生素等,会对肝脏有损害;
  • 链霉素类药物对第八对脑神经有损害作用,会引起耳聋、头昏等 副作用,老年人应避免使用。
  • 用对肝、肾有轻度损害的抗生素,给药时间可延长,剂量可适当 减少。

(2)洋地黄类药物

  • 治疗老年心衰病人时,半衰期延长,肾排出量减少,用量应适当 减小。
  • 心脏病人对洋地黄类药物敏感,易发生疲乏、恶心、呕吐、视力 障碍、幻觉等中毒症状,所以使用时必须谨慎,最好选择吸收快 、作用快、排泄快的地高辛片剂。

(3)降压药

  • 治疗老年高血压,不要使血压下降过快过低,否则会导致脑 中风和心肌梗塞;
  • 甲基多巴和可乐宁会引起困倦和抑郁等精神症状,突然停药 会出现严重的反跳性高血压;利血平会导致抑郁症,一般不 主张老人使用这些药物。

(4)催眠药

  • 巴比妥类药物会导致老人轻度不安甚至明显的精神症状;安 定的半衰期随年龄延长,20岁时是20小时,80岁时延长至 90小时,易在体内蓄积。老年人不加限制地服用安眠药, 会发生动脉硬化性痴呆、智力障碍等
  • 应短期减量服用,而且服用期间不得吸烟喝酒,否则会加重 毒副作用。

(5)噻嗪类药物

  • 如奋乃静、氯丙嗪等引起老年人锥体外系副作用,还可能 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并干扰体温调节系统。
  • 三环类抗忧郁症药,如多虑平、丙咪嗪等,易对老年人产 生心律紊乱,尿潴留、体位性低血压及癫痫发作等副作用

(6)抗凝剂

  • 老年人对抗凝剂的作用比较敏感,易引起出血
  • 消炎痛会引起心律紊乱,胃肠道出血、腹泻等
  • 羟基保夫松能引起贫血

(7)麻醉药

  • 度冷丁、可待因、吗啡等麻醉药对老年人会产生危险的呼吸抑制 、昏迷等中毒现象,老年人必须慎用麻醉药,必须用时,一定要 掌握剂量,不要超过成人剂量的2/3为宜。

(8)β-受体阴断剂

  • 如心得安,在用于老年人时,毒副作用发生率比较高,应适当减 量或延长间隔时间,如改1日3次为1日2次等;疾病稳定后,必须 逐渐减量直至完全停用。

(9)老人应慎用麻黄、甘草和大黄

  • 麻黄有中枢和交感N兴奋作用,易致老人失眠、血压升高、心绞痛 ,老年男性还易引起尿潴留;
  • 甘草易引起假性醛固酮增多症,出现血压升高、浮肿、血清钾降低 等,而加剧高血压症状。高血压时,服用利尿剂可使血清钾降低, 与甘草方剂并用时要注意。
  • 大黄是实证泻下药,老人虚证为多,故要减少使用率。

五、老年人常用药物的合理使用

5.1 抗高血压药

1.坚持长期用药,规范治疗 老年人只要存在高血压均应用药,将血压控制 在合理范围内,切忌不规律治疗。宜选用作用温和的药物或长效制剂,并采用联 合用药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2.根据病情合理选择药物 缓进型原发性高血压则宜采用小剂量长效制剂, 而急进性高血压、恶性高血压,甚至出现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时,选用速效、 强效制剂,采用静滴、静注等方法给药。对易引起直立性低血压的药物,要专门 进行预防措施指导。

3.采取合理的联合用药方案 对高血压患者宜采用“阶梯疗法”,根据内外环 境变化对血压的影响随时调整剂量,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逐渐走向“择优 联合”,确定最少品种和最低剂量的药物处方,形成较科学的配伍方案。鼓励患 者戒烟、戒酒、多做力所能及的活动,合理饮食,以促进药效,减少不良反应。

4.个体化给药方案 由于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差异较大,病情不同 和并发症各异的个体用药更具差异性,因此,应依据高血压等级和用药史等确定 不同治疗方案。此外,应告知患者终生治疗的重要性,使其能按医嘱及时服药, 自我监控,及时反映用药后变化情况。

5.2 抗微生物药

老年人应根据抗微生物药的特点选用不同抗微生物药,如青霉素类、甲硝唑、 林可霉素、克林霉素、两性霉素 B等用量不宜过大;氨基糖苷类、羧苄西林、头 孢菌素类、乙胺丁醇、多黏菌素类则应减量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而四环素类、 万古霉素类等则尽可能不选用。

明确用药目的,切忌滥用抗生素。严格按照医嘱或给药方案进行,一般敏感 菌用药 7~10 天症状消失或感染控制后,应继续给药 48 小时以上;密切监测肝、 肾功能及神经功能,若出现肾区不适、黄疸、耳鸣、头晕等应立即诊治或停药; 教育老年人,疗程结束后,剩余药物不能随便自行使用;要积极配合治疗,以促 进疗效。

5.3 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大多数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尤其是长期高血压患者,往往会 发展为心力衰竭。应用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时,要注意给药方案的个体 化,明确病情、用药目的和用药史等资料,如强心苷中毒、室性心律失常、严重 腹泻等患者,要根据病情随时调整剂量。

老年性疾病要注意综合治疗措施和配伍药物的相互作用,如用强心苷期间注 意“补钾禁钙”;还要注意药物的给药方法,尽量不要与其他药液混合注射。硝普 钠、硝酸甘油等药物高浓度快速静滴易引起严重不良反应,故应严密监测血压及 心率,确保疗效,避免严重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指导其按医嘱给药, 不可补服漏服药物,告知可能的不良反应,指导患者作好自我监测。

5.4 降血糖药

糖尿病是老年人常见疾病,主要采取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以往对 2 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患者使用胰岛素较保守,胰岛素仅用于重型糖尿 病、糖尿病伴有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高热、创伤等严重合并症以及手术等应 激情况下。循证医学研究表明,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在消除症状的同时,可改善 胰岛分泌功能,并使口服降糖药失效者重新恢复药物敏感性。因此,通过胰岛素 的强化治疗使血糖得到严格控制,减少慢性并发症。老年人合理使用胰岛素的关 键是:1学会使用血糖仪,进行自我监测;2学会正确使用胰岛素注射器,确保 剂量准确;3学会低血糖的预防和紧急处理原则。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 则应指导家属或保姆掌握上述技能。

口服降糖药要注意其使用范围,应以餐后血糖的变化指标等作为主要用药依 据。口服降糖药的不良反应除低血糖外,还会出现对器官和神经系统的损害,如 降糖效果不佳,应考虑联合用药,但一般不超过三种,如血糖仍控制不理想,则 应使用胰岛素。要指导老年人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配合治疗,预防并发症。

案例分析

案例:

高某,女,60 岁,四肢关节疼痛 10 年,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 6 个月而到医院,被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糖尿病。医生给予格列齐特片口服、 保泰松片口服,以及其他对症治疗。患者首次服药 1 小时后即出现饥饿、头晕、 心悸、出汗,30 分钟后昏迷不醒。诊断为低血糖昏迷。经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后 症状缓解,30 分钟后恢复正常。

分析:

格列齐特为第二代磺酰脲类降糖药,口服吸收快,3~4 小时血药浓度 达高峰,半衰期约 10~12 小时,代谢后大部分从肾脏排出。本案例为老年患者, 半衰期延长,排泄减慢。病程长,肾功能有一定减退,加上联用的保泰松,可与 格列齐特发生竞争性置换,增强其降糖作用,以致格列齐特血药浓度过高、血糖 骤降而出现低血糖昏迷。

点滴积累:

  1. 老年人的生理生化功能减退,导致老年人对药物的处置和反应性发生改变。
  2. 对老年人用药应特别注意其生理特点及药动学变化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3. 老年人用药应避免滥用药物,选择适当的剂型和给药方法,用药的常规剂量 大约为正常成人剂量的1/2~3/4,一般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达到个体最适应量, 同时要注意药物配伍和相互作用。

参考资料

  • 林莉莉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常见病用药指南》课件
这里是一个广告位,,感兴趣的都可以发邮件聊聊:tiehan@sina.cn
个人公众号,比较懒,很少更新,可以在上面提问题,如果回复不及时,可发邮件给我: tiehan@sina.cn